眼科学大查房在“眼视光学屈光非手术矫正”专场,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吕帆教授就眼球成像、角膜塑形及相关临床研究进行了报告。
角膜塑形镜
角膜塑形镜是采用一种特殊逆几何形态设计的角膜接触镜,将镜片放置在角膜表面,空间空隙靠泪液填充,通过眼睑压迫,使得角膜上皮重新分布,并改变角膜曲率,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
我国角膜塑形镜配戴使用特点为,大部分配戴者为进展性低度近视儿童,为数众多的儿童选择角膜塑形镜的原因为其对进度性近视控制的有效性非常好,且以夜间配戴为主,不影响白天活动。
目前中国角膜塑形镜验配已走上比较健康发展的道路,大部分角膜塑形镜验配工作是在医院视光门诊或医院门诊进行,即使少数在眼镜店进行,也开始由获得医疗资格认证的专门医师进行,且验配过程中注重医疗标准流程和客观验配方法,如角膜地形图等。2012年,我国眼视光学组专家建立了角膜塑形镜验配专家共识,旨在制定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并对流程中所有的检测技术包括客观检测做出相应规定,使临床角膜塑形镜验配工作走向规范。
角膜塑形镜临床研究
中国在角膜塑形镜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围绕4个方面进行:角膜、泪膜(泪液)、对近视的干预以及验配过程中更为安全有效的镜片和角膜间的定位。
镜片与角膜间定位
传统角膜塑形镜验配主要通过荧光素染色和角膜地形图观察适配状态及镜片定位,其缺陷为改变泪液系统,镜片下空间不可视,以及凭经验定位,无定量指标。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包括超长扫描深度OCT和超高分辨率OCT,可整体表达镜片和角膜之间的状态和关系。利用软件系统将这种表达用三维图展示出来,从图中可看到镜片、镜片与角膜之间的关系、镜片边缘以及镜片与角膜之间的空隙。
国内专家在杂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该方面研究的文章,发表在《视力与接触镜:科学与临床实践》(Eye Contact Lens)上的研究探讨了应用OCT表达镜片和角膜的情况,发表在《美国眼科杂志》(Am J Ophthalmol)上的研究了探讨镜片形状与角膜之间的关系,因为镜片边缘与角膜之间泪液的交换及其运动非常重要。
应用OCT成像技术可确定镜片和角膜的适配位置,适配定位决定夜间睡眠过程中近视度数的消除以及会不会发生偏心,临床上可应用荧光素染色、OCT成像进行客观定位,将OCT成像与荧光素染色进行比较,发现其一致性好。
角膜改变
超高分辨率OCT可将角膜每一层的界面扫描出来,同时可显示镜片和角膜之间的裂隙,包括周边、中央、旁周边,以及角膜上皮改变。角膜塑形的一个机理为在角膜塑形过程中对角膜上皮进行重新分配,已有很多研究验证重新分配在角膜重新成形中的作用。
应用高分辨率OCT扫描直接将角膜上皮在中央、旁周边及周边的布局表达出来,显示角膜中央部分变薄,旁周边边缘部分基本上没有变化,轻微角膜水肿使角膜整体变厚,但在后期验配过程中消失。该研究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在近视眼进展过程中,将角膜断层结构表达出来,其客观成像可以细致到跟组织切片结构一样;另一方面在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眼变化过程,把角膜厚度显示出来,可以看到角膜上皮布局在角膜塑形过程中的变化:角膜中央变薄。
泪膜和泪液成像
对于泪膜和泪液成像,主要通过OCT将泪液的量表达出来,利用对泪新月的测量,进行一系列泪液、泪膜成像以及临床干眼研究。干眼的指标之一为上下泪新月量的定位,临床发现下泪新月的面积和体积可作为干眼的临床指标。配戴接触镜后,可以把镜片前、后的泪液表达出来,直接研究泪液在角膜塑形镜有效性方面所起的作用。下一步研究为在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中检测泪液变化与其有效性的相关性。
对近视的干预
研究者发现,角膜塑形在短期内降低近视度数,在长期过程中减缓近视进展,直接客观的表达为眼轴增长的速率减慢。有学者认为成像质量(如像差)、角膜周边屈光力可能是其机理所在。吕帆教授的研究小组在OCT基础上加一个系统,可同时检测调节(晶状体的形态)和像差,把调节功能以及晶状体成像实时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角膜塑形镜方面的研究日趋增多,角膜塑形镜的发展与临床应用也将更加成熟。
| 版 | 权 | 声 | 明 |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眼科学大查房)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及时删除。